全球与国内均在应用技术领域布局大量专利,但侧重不一样。相对于电子信息中国更侧重能源环保专利布局, 在医疗卫生和家电方面,全球布局更为密集;全世界内,材料类专利申请和工艺类专利申请基本持平,国内则更关注工艺技术布局;设备类专利申请量在全球和中国本土占比均较小。
从专利类型来看,中国发明专利占比在四个技术主题均逊于全球专利发明占比,核心专利技术不足,专利创造性有待提升。
高性能钕铁硼及相关制备工艺,包括晶界扩散、晶粒细化等, 仍将是技术创新的焦点。在热压热变形、晶粒细化、磁体批量一致性等核心技术上,我国与日美仍存在比较大差距,是未来我国技术攻关的重点方向之一;我国在高丰度稀土永磁、钐铁氮、铁碳永磁等方面研发起步较早,制备技术已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我国与汽车、电子信息应用火热,市场趋向饱和,军工航天、医疗、高端装备等应用领域将引领技术新一轮创新。
晶粒细化、热压/热变形NdFeB、磁体批量一致性、尖端领域应用(军工航天、自动化、医疗等)
烧结NdFeB、高性能2:17型SmCo、高丰度/新型材料体系(钐铁氮、Ce磁体等) 、废料回收利用、绿色萃取分离工艺 (非皂化萃取分离、碳酸氢镁法、联动萃取分离等)、新能源汽车应用
资料来源: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研究进展》,《稀土功能材料2035发展的策略》,《高磁能积 2∶17 型钐钴永磁材料的新进展》
日本:在稀土永磁领域保持着较强的先发优势,尤其是在钕铁硼方面具有开拓性,技术发展较成熟;拥有多家全 球领先的材料企业,至今仍掌握着一批材料及工艺的核心技术。
美国:21世纪初与日本曾一同主导该领域的技术创新,而后随着本国稀土永磁产业向中国转移生产,技术发展趋于平缓稳定。
中国:2007年专利申请量首超日本,引领全球专利增长至今,技术快速地发展并且在未来几年预计将继续保持。
日本:企业是第一创新主体,日本Top专利申请人均为企业, 技术成果数量多且质量高,产业化能力强,在本土和全球市场均表现突出。
美国:创新主体多样化,除企业外,还有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防部门,但专利申请量不多。
中国:本土专利申请人以企业为主,Top申请人中高校和科研院实力不凡,占比大、申请量高,部分技术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整体产业化能力不及日本。
日本:已形成有序全面的全球布局,整体专利申请持续稳定,海外专利申请是本土申请的2倍;以成分设计和工艺改进为重点大量布局,2010年后对下游应用的研发重视程度有所提升。
美国:上游和中游维持少数量申请,下游布局最全面,主要在电机、医疗、电子、交通等应用方向;海外专利申请超6成,专利保护意识强。
中国:海外布局较弱,受专利限制风险高。材料布局集中在钕铁硼、钐钴和废料,新型稀土永磁的研究活跃度高,工艺布局力度慢慢地增加;下游布局相比美国较窄,目前主要在传统成熟的应用方向。
无论是企业主导还是高校/科研机构主导,要充分的发挥主体的引擎作用和联动效应
• 通过信用体系建设、税收优惠、投资评估服务等打破创业人才向天使投资人转化的阻碍
当前中国引领全球包括稀土永磁在内的多新材料细分赛道技术创新,加快实现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转变,我们建议:
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技术强国已形成较严密的全球专利布局,并对中国市场格外的重视。尤其是日本不仅通过专利布局限制了其他几个国家企业进入其本土市场,还采取在中国合作建厂的方式以巩固其技术垄断地位。我国海外专利申请占比低于10%,实施和制定高效的全球专利战略是当务之急。
日本专利基本由企业垄断且申请量全球领先,产业化程度高。中国Top申请人中科研机构和高校占比大,掌握一批技术人才和创新成果,具备一定的转化潜力。一方面建议对优势机构/高校提供持续稳定支持,提升可持续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技术入股、成果许可、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的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培育更多的稀土永磁技术优势企业。
当前中国是稀土永磁专利申请的第一目标国和来源国,但未来该领域的技术竞争将更激烈,我国在高性能2:17型SmCo、钐铁氮、铈磁体等、废料再生再造等优势技术领域上尤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技术保护方案和专利侵权预警。另外,重视日美欧企业的创新动态 ,及时作出调整研发方向和战略。
抓住新材料是传统产业及战新产业的重要支撑这一特点,聚焦未来核心赛道即应用深耕对应用场景尤其是国防军工、自动化 、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挖掘,加大专利布局,填补尖端应用技术空白,实现稀土终端化和产业高端化。
“新材云创”新材料科创大脑场景应用根据“科创大脑+未来实验室+未来工厂+未来产业先导区”的路径模式,为专家团队和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切实打通科研成果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新材云创” 新材料科创大脑场景应用利用数字技术,破解企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难题。后续将根据新材料企业实际的需求,一直在优化产品和服务,加强整个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效应,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