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鱼体育在线官网登录
-
乐鱼网页登录入口官网
2019年5月20日,习在江西赣州当地考验查证稀土企业时指出,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不可再生资源。要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力度,逐步的提升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项目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赣州市赣县区区长、赣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文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习作出重要指示后,赣州稀土产业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中国稀土集团落户赣州,二是建成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支撑赣州稀土产业高水平发展。
2021年,中国稀土集团成立,全面整合当地稀土资源,再加上严厉的行业整顿,曾经猖獗一时的盗采、走私等现象已不再。
不光是央企的庞大体量,赣州目前所拥有的科创力量之强在全国金属材料领域也是首屈一指。赣州稀金科创城、中国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院、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稀金谷中科产业育成中心所共同组成的“一城两院四中心”更是为赣州稀土产业插上了翅膀,成为当地吸引行业上下游企业入驻的动力。
金力永磁、赣州东磁、荧光磁业、章源钨业等一批本土企业崛起,中科三环、粤磁稀土、腾远钴业、华茂钨业等一系列行业巨头积极入驻,产业生态日渐繁茂,2022年赣州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营收已突破2000亿元,如今的“稀土王国”正在涅槃重生,双脚坚实踏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江西是我国重要的稀土产地,离子型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同类稀土资源保有储量的60%以上,而赣州储量就占到全省的90%以上。
然而,10多年前,由于缺乏总体科学规划和严格监管,当地在稀土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民间非法私挖滥采、走私贩私、环境污染等情况一度屡禁不绝,原本贵为“工业黄金”的稀土资源一度成为赣州当地的一张“黑色名片”。
事实上,触目惊心的非法开采、走私贩卖“黑稀土”不过是一系列乱象中最为表层的问题。据《中国经济周刊》此前调查,“黑稀土”背后往往是、矿权混乱、利益分配不均等深层次问题,其症结在于当地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长期停留在观念粗放、监管乏力、缺乏规划、产业链低级阶段,这也是稀土产业整顿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2010年12月,赣州市成立稀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2011年5月19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精确指出,用一到两年时间,建立起规范有序的稀土资源开发、冶炼分离和市场流通秩序,资源无序开采、生态环境恶化、生产盲目扩张和出口走私猖獗的状况得到一定效果遏制;基本形成以大规模的公司为主导的稀土行业格局。
此后10余年间的稀土治理之路上,赣州稀土业发展思路逐渐明朗,第一步就是整合矿山资源。
在整顿稀土资源私挖滥采、非法倒卖的乱象过程中,赣州将稀土矿的开采权收归至我国六大稀土集团之一的南方稀土集团所有,以遏制稀土开采乱象。
2021年,按照市场化原则,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稀土资产重组整合,又引入中国钢研科技有限公司、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整合成立中国稀土集团。其经营事物的规模涵盖稀土科学技术研发、勘探开发、冶炼分离、精深加工、下游应用、成套装备、技术咨询服务、进出口及贸易等领域,具备稀土全产业链发展能力。
这一布局从源头上实现了国家控制稀土矿产的开采,也为稀土资源的收储和规划使用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在刘文彦看来,从中国稀土集团到各大国家级科研平台,赣州发展稀土产业拥有的是“国家力量”。
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全国与稀土研究有关的专家博士差不多全都汇聚在此,“国家的科创资源配置,已经是顶配了”。
2020年7月,由中科院与江西省政府共同出资创建,中央编办批准,成立了中科院赣江创新院。这是江西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科院直属科研机构,填补了江西无国家级大院大所直属机构的空白,成为当地创新平台建设的高光时刻。
赣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为平介绍,为了高标准高规格建设赣江创新院,当地为其提供了1000多亩地,“相当于一个小型大学”,目前已有200多名研究人员进驻,成立当年就开始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读研究生已经有五六百名。
中科院赣江创新院有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赣江创新院的创办,聚焦于资源绿色高效分离、高端材料开发,深入推动“科教产”新模式,构筑“科学技术创新链+教育培养链+产业应用链”功能架构体系,以开展相关领域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突破领域前沿科学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
赣江创新院当然是赣州创新平台的主力中锋,其他队友同样实力不俗——中国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中国稀金谷中科产业育成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不管是其中的哪一家机构放在国内的某个三线城市都足以为之骄傲。
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人刘宜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各大科研平台之间是错位发展,从前端的资源开发、实验室原始创新到后期的材料应用转化,涵盖了多个有色金属产业链。
赣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邓永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科研平台慢慢的变成了当地营商环境构建中的最强“软实力”,仅永磁电机一项,赣州高新区就吸引了约20家相关企业入驻。“平台可以随时随地为企业解决实实在在的技术问题,他们不需要再跑去外面寻找(技术上的支持),稀土领域的科研最高地就在这里。”
赣州高新区管委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初,赣州高新区共有规上稀土稀有金属新材料及应用企业68家,拥有院士工作站3家、“海智计划”工作站1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培育了腾远钴业等瞪羚企业5家、中科拓又达等高新技术企业72家、赣州铝业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3年位居江西省前列,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公司70%以上,全区专利申请量突破4000件。
国家力量的支持下,赣州提出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以稀土资源为核心,“培育1个产值超5000亿元、5个超2000亿元、N个超500亿元的“1+5+N”产业集群”。
“我们从以矿产资源为主,未来将充分往产业链下游探索。”李为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稀土新材料及其应用已成为该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当地围绕中重离子型稀土资源优势,正逐步建立起从原矿开采、冶炼分离到应用端的一系列产业。目前在应用端,比较广泛的是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储氢材料的生产制造。
刘宜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稀土本身是个小产业,在赣州当地,稀土产业规上企业有将近90家,年产值总和约为700亿元,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年产值总和1000亿元左右。鉴于稀土在金属材料领域的重要性,其真正价值更在于夯实产业链向下延伸的基础。因而,近年来江西省市区各级政府都在推动稀土产业向下游的永磁电机、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等中后端延伸发展,促进实现产业附加值。
江西粤磁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从广东惠州搬过来的企业,该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最初吸引他们搬过来的是这里的稀土产业链集群效应,而现在这里的优势远不止于此了。“现在这里已经集聚了最强的科研力量,每当我们在创新上遇到难题的时候,很方便就能请到外援。”
在厂区的对面,便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他们都集聚到了同一条街道上。这位负责人说,这几年,上下游的企业很多都搬过来了。
创新驱动、深化改革、绿色低碳,赣州稀土的涅槃重生是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不止于稀土,当地的钨和钴等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效应也已经显现。
近年入驻赣州高新区的华茂钨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和记者说,当地的惠企新政策以及强大的技术上的支持等因素是吸引企业入驻的根本原因,“我们也愿意召唤同行和上下游企业携手入驻,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该负责人还透露,两个月前,该企业在当地的二期工程顺利落成投产。由于规模扩张迅速,该负责人笑称:“目前就是感觉土地不够用了,希望能再多批一些地。”
当然,这并不代表产业革新可以就此安稳无忧,特别是中国稀土产业前行的道路依旧漫长。
一位当地官员坦言,在稀土材料应用领域,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些领域我们领先,但在一些领域我们的确不如对手”。
一位科研人员分析表示,稀土应用领域本身就较为发散,在一些高端应用领域,如锂电、储氢等,欧美、日本等国家技术起步较早,技术优势自然比我们大。目前我们在资源端普遍领先于对手,但在市场、装备、人才、技术等方面仍显劣势。
“目前我们也在积极追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产业力量也在逐步往后端延伸,各家企业都在寻求集中化、规模化、低碳环保地转型。”该科研人员表示。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宇轩|江西赣州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 》( 2023年06月30日 第01 版)
2019年5月20日,习在江西赣州当地考验查证稀土企业时指出,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不可再生资源。要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力度,逐步的提升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项目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赣州市赣县区区长、赣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文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习作出重要指示后,赣州稀土产业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中国稀土集团落户赣州,二是建成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支撑赣州稀土产业高水平发展。
2021年,中国稀土集团成立,全面整合当地稀土资源,再加上严厉的行业整顿,曾经猖獗一时的盗采、走私等现象已不再。
不光是央企的庞大体量,赣州目前所拥有的科创力量之强在全国金属材料领域也是首屈一指。赣州稀金科创城、中国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院、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稀金谷中科产业育成中心所共同组成的“一城两院四中心”更是为赣州稀土产业插上了翅膀,成为当地吸引行业上下游企业入驻的动力。
金力永磁、赣州东磁、荧光磁业、章源钨业等一批本土企业崛起,中科三环、粤磁稀土、腾远钴业、华茂钨业等一系列行业巨头积极入驻,产业生态日渐繁茂,2022年赣州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营收已突破2000亿元,如今的“稀土王国”正在涅槃重生,双脚坚实踏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江西是我国重要的稀土产地,离子型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同类稀土资源保有储量的60%以上,而赣州储量就占到全省的90%以上。
然而,10多年前,由于缺乏总体科学规划和严格监管,当地在稀土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民间非法私挖滥采、走私贩私、环境污染等情况一度屡禁不绝,原本贵为“工业黄金”的稀土资源一度成为赣州当地的一张“黑色名片”。
事实上,触目惊心的非法开采、走私贩卖“黑稀土”不过是一系列乱象中最为表层的问题。据《中国经济周刊》此前调查,“黑稀土”背后往往是、矿权混乱、利益分配不均等深层次问题,其症结在于当地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长期停留在观念粗放、监管乏力、缺乏规划、产业链低级阶段,这也是稀土产业整顿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2010年12月,赣州市成立稀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2011年5月19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精确指出,用一到两年时间,建立起规范有序的稀土资源开发、冶炼分离和市场流通秩序,资源无序开采、生态环境恶化、生产盲目扩张和出口走私猖獗的状况得到一定效果遏制;基本形成以大规模的公司为主导的稀土行业格局。
此后10余年间的稀土治理之路上,赣州稀土业发展思路逐渐明朗,第一步就是整合矿山资源。
在整顿稀土资源私挖滥采、非法倒卖的乱象过程中,赣州将稀土矿的开采权收归至我国六大稀土集团之一的南方稀土集团所有,以遏制稀土开采乱象。
2021年,按照市场化原则,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稀土资产重组整合,又引入中国钢研科技有限公司、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整合成立中国稀土集团。其经营事物的规模涵盖稀土科学技术研发、勘探开发、冶炼分离、精深加工、下游应用、成套装备、技术咨询服务、进出口及贸易等领域,具备稀土全产业链发展能力。
这一布局从源头上实现了国家控制稀土矿产的开采,也为稀土资源的收储和规划使用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在刘文彦看来,从中国稀土集团到各大国家级科研平台,赣州发展稀土产业拥有的是“国家力量”。
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全国与稀土研究有关的专家博士差不多全都汇聚在此,“国家的科创资源配置,已经是顶配了”。
2020年7月,由中科院与江西省政府共同出资创建,中央编办批准,成立了中科院赣江创新院。这是江西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科院直属科研机构,填补了江西无国家级大院大所直属机构的空白,成为当地创新平台建设的高光时刻。
赣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为平介绍,为了高标准高规格建设赣江创新院,当地为其提供了1000多亩地,“相当于一个小型大学”,目前已有200多名研究人员进驻,成立当年就开始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读研究生已经有五六百名。
中科院赣江创新院有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赣江创新院的创办,聚焦于资源绿色高效分离、高端材料开发,深入推动“科教产”新模式,构筑“科学技术创新链+教育培养链+产业应用链”功能架构体系,以开展相关领域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突破领域前沿科学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
赣江创新院当然是赣州创新平台的主力中锋,其他队友同样实力不俗——中国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中国稀金谷中科产业育成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不管是其中的哪一家机构放在国内的某个三线城市都足以为之骄傲。
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人刘宜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各大科研平台之间是错位发展,从前端的资源开发、实验室原始创新到后期的材料应用转化,涵盖了多个有色金属产业链。
赣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邓永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科研平台慢慢的变成了当地营商环境构建中的最强“软实力”,仅永磁电机一项,赣州高新区就吸引了约20家相关企业入驻。“平台可以随时随地为企业解决实实在在的技术问题,他们不需要再跑去外面寻找(技术上的支持),稀土领域的科研最高地就在这里。”
赣州高新区管委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初,赣州高新区共有规上稀土稀有金属新材料及应用企业68家,拥有院士工作站3家、“海智计划”工作站1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培育了腾远钴业等瞪羚企业5家、中科拓又达等高新技术企业72家、赣州铝业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3年位居江西省前列,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公司70%以上,全区专利申请量突破4000件。
国家力量的支持下,赣州提出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以稀土资源为核心,“培育1个产值超5000亿元、5个超2000亿元、N个超500亿元的“1+5+N”产业集群”。
“我们从以矿产资源为主,未来将充分往产业链下游探索。”李为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稀土新材料及其应用已成为该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当地围绕中重离子型稀土资源优势,正逐步建立起从原矿开采、冶炼分离到应用端的一系列产业。目前在应用端,比较广泛的是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储氢材料的生产制造。
刘宜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稀土本身是个小产业,在赣州当地,稀土产业规上企业有将近90家,年产值总和约为700亿元,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年产值总和1000亿元左右。鉴于稀土在金属材料领域的重要性,其真正价值更在于夯实产业链向下延伸的基础。因而,近年来江西省市区各级政府都在推动稀土产业向下游的永磁电机、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等中后端延伸发展,促进实现产业附加值。
江西粤磁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从广东惠州搬过来的企业,该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最初吸引他们搬过来的是这里的稀土产业链集群效应,而现在这里的优势远不止于此了。“现在这里已经集聚了最强的科研力量,每当我们在创新上遇到难题的时候,很方便就能请到外援。”
在厂区的对面,便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他们都集聚到了同一条街道上。这位负责人说,这几年,上下游的企业很多都搬过来了。
创新驱动、深化改革、绿色低碳,赣州稀土的涅槃重生是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不止于稀土,当地的钨和钴等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效应也已经显现。
近年入驻赣州高新区的华茂钨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和记者说,当地的惠企新政策以及强大的技术上的支持等因素是吸引企业入驻的根本原因,“我们也愿意召唤同行和上下游企业携手入驻,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该负责人还透露,两个月前,该企业在当地的二期工程顺利落成投产。由于规模扩张迅速,该负责人笑称:“目前就是感觉土地不够用了,希望能再多批一些地。”
当然,这并不代表产业革新可以就此安稳无忧,特别是中国稀土产业前行的道路依旧漫长。
一位当地官员坦言,在稀土材料应用领域,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些领域我们领先,但在一些领域我们的确不如对手”。
一位科研人员分析表示,稀土应用领域本身就较为发散,在一些高端应用领域,如锂电、储氢等,欧美、日本等国家技术起步较早,技术优势自然比我们大。目前我们在资源端普遍领先于对手,但在市场、装备、人才、技术等方面仍显劣势。
“目前我们也在积极追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产业力量也在逐步往后端延伸,各家企业都在寻求集中化、规模化、低碳环保地转型。”该科研人员表示。